首页 > 生活百科 > 鞭炮里的化学知识?

鞭炮里的化学知识?

时间: 2018-10-31 来源:西安斯坦利化学商城1

鞭炮里的化学知识?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 春风送暖入屠苏”,王安石的这句诗生动形象的刻画了古时候过年放爆竹的习俗。这一习俗延续至今,每逢佳节,放烟花爆竹以示庆祝,增添喜庆。特别是在除夕春节,烟花爆竹代表着年味,无爆竹不除夕,关于烟花爆竹,你知道多少呢?下面看斯坦利小编为您来介绍鞭炮历史与鞭炮里的化学知识.


爆竹名字的由来

鞭炮里的化学知识?爆竹也叫“爆仗”、“炮仗”,唐代时写作“爆竿”,南方各地又称之为“纸炮”、“响炮”。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,则叫作“鞭炮”、“响鞭”、“鞭”。

最早的爆竹,是指燃竹而爆,因竹子焚烧发出“噼噼叭叭”的响声,故称爆竹。《通俗编排优》记载道:“古时爆竹。皆以真竹着火爆之,故唐人诗亦称爆竿。后人卷纸为之,称曰“爆竹”。

爆竹的历史悠久

鞭炮里的化学知识?中国有除夕放爆竹的习俗,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

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“爆祭”,“爆祭”是燃烧柴火以“敬神驱邪”的一种宗教行为。《周礼·官》篇所记载的“九祭”中的第三祭,即是“爆(炮)祭”。“爆”,其实就是烧,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。这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“用火”方式,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《瓠叶》即称,“有兔斯首,炮之燔之”。

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,出现于北宋末期。但那时使用火药的爆竹叫“爆仗”,与军事行为有关联。据宋人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(卷七)“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”条,此叫法源于军中一种仪仗形式的表演,“出场凡五七对,或以枪对牌,剑对牌之类”。表演开始的号令,叫“爆仗”,“忽作一声如霹雳, 谓之‘爆仗’”。

这种“爆仗”即是现代爆竹的雏形,如果不用火药当原料,是不可能有“霹雳”那样怕人声响的。因燃放时声响如炮,时人又称之为“炮仗”。

宋末元初,爆竹已成时人过年时必备的“年货”,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。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“岁除”条称,“至于爆仗,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。而殿司所进屏风,外画钟馗捕鬼之类。而内藏药线,一爇连百余不绝。箫鼓迎春。”

明清两代,爆竹更为流行,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。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,除夕夜即开始,子夜零时达到高潮,俗称“迎神”。这时,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,爆竹已成为新年之际不可或缺的重要民俗物象.。

除夕之夜为何要燃放爆竹?

据《事物纪原》推断:“爆竹燃草于庭燎。”除夕夜用庭燎,在西周时已成风俗。所谓庭燎,就是正月初一夜,人们在祭祀时,在寺庙、宅第院内树起芦苇、松、竹为干,外以麻布缠裹,或束成草把,用油脂浇灌,点燃它照亮庭院,烟光相杂,百物相照。禁昏晦,防不虞,致太平。这说是庭燎。后来逐渐发展成爆竹。

南朝梁代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"正月一日,鸡鸣而起。先于庭前爆竹,以避山臊恶鬼。"在古代,正月初一早上,人们把竹子放在火里烧,人们奉信,竹子在火中的爆 裂声能够驱瘟逐邪。

《神异经》记载:古时山中有一种人,身高只有一尺多些,一只脚,不怕人。但人要碰见它后便会发热犯寒。这就是山魈。用火烧竹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。山魈特别怕烧竹的声响。人们为了驱逐山魈鬼,故在院子中爆竹,因而沿袭成俗。

烟花爆竹的化学知识知多少?

虽然现在燃放烟花爆竹成了中国人庆祝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。但是,爆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?烟花在空中爆炸时,为什么会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火花?你知道吗?

爆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,含有硫磺、木炭粉、硝酸钾,有的还含有氯酸钾。制作烟花时是在火药中按一定配比加入镁、铝、锑等金属粉末和锶、钡、钠等金属化合物制成的。

由于不同的金属和金属离子在燃烧时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,所以烟花在空中爆炸时,便会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火花。

鞭炮里的化学知识?例如,

铝镁合金燃烧时会发出耀眼的白色光;

硝酸锶和锂燃烧时会发出红色光;

硝酸钠燃烧时会发出黄色光;

硝酸钡燃烧时则会发出绿色光。

......

鞭炮里的化学知识?这些就是烟花五彩缤纷的秘密,在化学上称之为”焰色反应“

烟花爆竹在剧烈燃烧过程中,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氮气、二氧化碳等气体。由于体积急剧膨胀,压力猛烈增大,于是发生了爆炸,化学方程式:2KNO3+ S + 3C—— K2S + N2 ↑+ 3CO2 ↑

分享到:
共执行 453 个查询,用时 0.117539 秒,在线 272 人,Gzip 已禁用,占用内存 5.316 MB

3秒提交 - 5秒响应 - 3分钟完成需求确认

找专业化工商城,就是这么简单

☎:029-87422640Tel:17791873183